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何谓“天数”?

九野 楊昌達 96℃

  何谓“天数”?
  天数:宇宙运动变化的自然法则,及其异常变化的神秘力量。天,天道运行,自然变化;数,人类不可或知的时间周期,又指变量、法则。
  在古人眼里,所有不可预知的结果,以及所有局限性认识自然现象,皆可诿之于天数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大类:

  1.人类不可或知的,大自然反常的神秘力量
  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载:“天数枯旱,国多妖祥①。螟虫岁生,五榖不成。”
  译文
  天象异常导致大地荒旱,国内各地出现了怪异的迹象。当年螟虫肆虐,五谷歉收。
  ①祥:兆也。
  《册府元龟》记载:“虽尧汤之灾②或丁③于天数,而休咎之萌④必徵乎人事。”
  译文
  即使尧汤之灾有可能是遭遇了上天的神秘安排,但吉凶苗头一定会体现在人事之上。
  ②尧汤之灾:据传,唐尧主政时期有九年洪涝,商汤主政时期有七年干旱;
  ③丁:遭遇;
  ④萌:事物的发展趋势。
  《杜佑通典》记载:“昔者周公摄天子事,成王欲以公礼葬,天为动变。更以天子之礼,天即反风⑤,岁即大熟;北乡王⑥亲为天子,而以王礼葬,故天数灾异。”
  译文
  周武王去世那年,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,叔叔周公旦只能全权代理国家事务。周公旦死后(3000年前),周成王打算以公侯之礼埋葬叔叔,上天因此出现异常,狂风暴雨,禾苗成片倒伏,大树连根拔起,成王恐惧,随即改用天子之礼安葬叔叔,天象即刻回转正常,这一年庄稼自然也就大获丰收。另外,东汉时期的北乡侯刘懿真真切切做过206天皇帝,但死后汉顺帝却按照诸侯王之礼进行安葬,因此,当年(125年冬月初四)天象异常,京师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山崩和地震。
  ⑤反风:回转。
  ⑥北乡王:大约110年,刘懿出生于济北郡的卢县,今山东济南附近。
  《宋史·富弼传》载:“时有为帝言灾异皆天数,非关人事得失所致者。弼闻而叹曰:人君所畏惟天,若不畏天,何事不可为者,此必奸人欲进邪说,以摇⑦上心⑧。”
  译文
  当时有人向宋英宗进言,说导致灾异的原因都是上天安排,并非人事行为的对错所造成。富弼听到后感叹道:君王只担心上天,如果不担心上天,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呢?所以,这一定是奸佞想对君王乱说,以乱君心。
  ⑦摇:扰乱,蛊惑。
  ⑧上心:帝王的心意。

  2.人类不可或知的,大自然的时间周期
  《明外史·张士诚传》曰:“昔项羽喑呜①叱咤②,百战百胜,卒败死垓下③,天下归于汉。何则?天数也。”
  译文
  2200年前,项羽叱咤风云,百战百胜。前202年正月,项羽兵败垓下,自刎身亡。从此刘邦一统天下,国号为汉。这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天数啊。
  ①喑呜:埋怨声。
  ②叱咤:呵斥声。
  ③垓下:在安徽灵璧一带。
  《隋书·五行志》:“不遵先王之法,而淫于佛道,横多糜费,将使其社稷不得血食④也。天数见变而帝不悟,后竟以亡。”
  译文
  违背先王的法度,长期沉湎于神佛之说,专横奢靡,以致荒废了祭拜社稷之礼。四时节候出现反常,但君王却仍没有发现,最后直到灭亡。
  ④血食:杀牲取血,祭祀神灵。
  《全齐文·再命玺书》载:“夫昏明相袭,晷景之恒度,春秋递运,时岁之常序。求诸天数,犹且隆替⑤,矧伊⑥在人能无终谢⑦?”
  译文
  昼夜相继,是光阴的不变法度;春秋变换,是时令的正常秩序。探究上天的运数,尚有兴衰交替,何况在人呢,怎能没有终了败谢?
  ⑤隆替:盛衰、兴废。
  ⑥矧伊:何况是…….矧,读shěn,何况;伊,同“繄”yī,是。
  ⑦终谢:终结和衰败。
  《亲征平定朔漠方略》载:“我等于乌兰布通之役⑧,已知之矣。兹克鲁伦土喇之来,我厄鲁特⑨举国之人,皆预知灭亡。仅噶尔丹⑩不悟,常自言有成耳,此皆天数。彼固不知其然而然矣。”
  译文
  我们在乌兰布通与清军的交战中,已经知道他们不容易对付。此番克鲁伦出兵前来,我厄鲁特举国都感到前途渺茫,唯独噶尔丹看不清局势,常常自言必胜一类的话,这都是上天的安排啊。他仍看不清当前的局势所以才信心满满啊。
  ⑧乌兰布通之役:1690年,大清与准噶尔汗国在乌兰布通的一场大战。
  ⑨厄鲁特:又称瓦剌、额鲁特,清代北方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。
  ⑩噶尔丹:准噶尔汗国的首领。
  《从征实录》载:“前年南京之失,总系天数,非战之罪,在藩主固不深究。”
  译文
  前年南京失守,都是天数所使,并非战场失误之罪,自然不会深究各藩主的责任。
  《西厓先生文集》云:“气化盛衰,人事得失,反覆相寻。是兼天与人而言之,二者将何所折衷⑪耶?盖近而易见者人事也,远而难知者天数也。人未始⑫不为天,天未始不为人,达于上下,皆一理也。”
  译文
  运势盛衰,人事得失,一次又一次地探寻其中原因。或者从天人两方面去分析,那怎样将两者折中取正,谁又是主因呢?概括而言,近而易见的是人事,远而难知的是天数。但是,人未出生无所谓天,天不存在也无所谓人,人是天,天也是人,上下相通是一个道理。
  ⑪折衷:折中取正。
  ⑫未始:尚不存在。

  3.根据《易经》阐发的数值
  《系辞上传》曰:“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①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②。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”
  译文
  (无)明代黄道周在《榕坛问业》中说:“非圣人,难详其说耳。”
  ①合:把属性相同者总合在一起。
  八卦有八,其中老阳有二、少阳有二、老阴有二、少阴有二,所以八是阴阳数;五行虽有五,实为十个,即水有壬癸、火有丙丁、木有甲乙、金有庚辛、土有戊己,故五行为十。
  ②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: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,总和二十五;地数,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,总和三十。
  《关氏易传·大衍义》曰:“大衍之数③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何谓也?曰:天数兆④于一,生于二,成于三。凡数不出乎三,此天地自然而立也。”
  译文
  天地的总数是五十,但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上,而广袤的宇宙却是恒久不变的,所以只用四十九数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宇宙所呈现的数为一,大地所呈现的数是二,天施地翕,阴阳氤氲,万物成就。这叫天一、地二,万物三。所以,大自然之数不超过三,这也是天地间万物生成的根本。
  ③大衍之数:宇宙总数。大衍,宇宙。宇宙无边无际,浑然曼衍,故曰大衍。
  ④兆:呈现某种迹象。
  《周易古占》曰:“老阳十二,老阴四,少阳二十,少阴二十八,是故以四营⑤之,而得一三五七之数,皆天数也。蓍得天数,故能圆⑥而神卦⑦,得地数。”
  译文
  经过统计,揲蓍起卦法三变之后,可为老阳的数有十二,可为老阴的数有四,可为少阳的数有二十,可为少阴的数有二十八。于是,再进行第四次揲分蓍草,才能得到一三五七之数,这些数都属于天数。揲分蓍草得到了天数,继而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具有灵性的卦象,从而也就得到了地数。
  ⑤四营:第四次操作。
  ⑥圆:完备。
  ⑦神卦:使卦象产生灵性。
  《隋书·王劭传》:“月五日五,合天数地数,既得受命之辰,允当先见之兆。”
  译文
  农历五月初五,正好符合天数五,地数五,既然知道了寿限,就应该之前的征兆。

  4.人类有限认知的周天度数
  《素问·传文》曰:“天数者,以一岁之日数,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。”
  译文
  所谓天数,是指一年之中,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度,正好符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。每日地球公转的数值(一度),就是天数。

  5.人类有限认知的岁时节候
  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“甲子之岁,初之气。天数始于水下一刻,终于八十七刻半,二之气,始于八十七刻六分,终于七十五刻,三之气,始于七十六刻,终于六十二刻半,四之气,始于六十二刻六分,终于五十刻,五之气,始于五十一刻,终于三十七刻半,六之气,始于三十七刻六分,终于二十五刻,所谓初六,天之数也。”
  译文
  甲子年,最初之气,天时的刻数始于漏水下一刻,终于八十七刻五分;二之气,始于八十七刻六分,终于七十五刻;三之气,始于七十六刻,终于六十二刻五分;四之气,始于六十二刻六分,终于五十刻;五之气,始于五十一刻,终于三十七刻五分;六之气,始于三十七刻六分,终于二十五刻。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,天时的终始刻数。
  《周髀①算经》曰:“七首②为一极,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,生数③皆终,万物复始。天以更元作纪历。传曰:元始作为七纪,法天数。”
  译文
  七首为一极,一极是31920年。地球达到一极,生命之数已经达到了极限,万物将重新开始。届时,节候将重新产生,历法也将重新更改。古人解释说:元始作为七纪,这是效法天数。
  ①周髀:周,指周公;髀,读bì,本义大腿,比喻用来测量日影的表。
  ②首:一首等于4560年、一遂等于1520年、一蔀等于76年、一章等于19年。
  ③生数:能以产生生命的数。易学认为,万物生存都有其数,一为水的生数,二为火的生数,三为木的生数,四为金的生数,五为土之生数;六为水的成数,七为火的成数,八为木的成数,九为金的成数,十为土的成数。因此,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;地二生,火天七成之;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;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;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。万物有生数,当生之时方能生;万物有成数,能成之时方能成。
  《古今治平略·唐代历法》曰:“天数始于一,地数始于二,故合二始以位④刚柔。天数终于九,地数终于十,故合二终以纪闰馀。”
  译文
  天数始于一,地数始于二,因此,世情结合天地始数来确定刚柔。天数终于九,地数终于十,因此,历法结合天地终数来记录闰月。”
  ④位:确定职位,这里指确定刚柔属性。
  《礼记·郊特牲》云:“郊祭之日,王被衮⑤以象天;戴冕⑤,璪十有二旒⑥,则天数也。”
  译文
  在郊外祭天之日,天子穿上绣有飞龙的礼服,以应上天;佩戴悬有十二条玉珠的礼帽,以应一年十二月,这都是为了顺应上天之数。
  ④被衮:穿上衮服。被,穿上;衮,读gǔn,天子祭天所穿的绣有飞龙的礼服。
  ⑤冕,天子的礼帽。
  ⑥璪十有二旒:一条彩丝穿有十二个绿色玉珠,礼帽前侧悬挂十二条,后侧悬挂十二条。璪,读zǎo,帽子上用彩丝穿成的玉石串;旒,读liú,帽子前后的珠帘,用以遮蔽龙颜。
  《淡庵先生逸集》云:“天数循环,周而复始。七百年为一小元⑦,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元,此皇帝王霸治乱兴亡之期。”
  译文
  天数循环,周而复始。七百年为一小元,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元,此乃帝王霸业更新换代之期。”
  ⑦元:此类似于三元九运之说。地球一个小运20年、一个元60年、一个正元180年、一个大元540年。
  《西厓先生文集》云:“天数寒暑也,人事裘葛⑧也。寒暑虽非人力所能移易。裘葛之备,则在于人。”
  译文
  天有寒暑冷暖,人有冬夏服装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天气冷暖,但提前置备冬夏服装,却能够做到。
  ⑧裘葛:裘,读qiú,冬衣;葛,夏衣。四时衣服。

  6.人类效法天地所阐发的天人合一的思想
  《荀子·王制篇》曰:“分均则不遍①,势齐则不壹②,众齐则不使③。有天有地,而上下有差,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④。夫两贵之不能相事,两贱之不能相使,是天数也。”
  译文
  世间贵贱均分无法遍及大众,势力全部相等无法统一号令,地位完全平等无法相互驱使。自然界有天有地,自然也有上下不同的差别,因此,明君治国必然会制定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。毕竟两个人一样富贵则无法相互共事,两个人一样贫穷则无法相互使役,这也是自然之理。
  ①不遍:不能普遍。
  ②不壹:不能统一。
  ③不使:不能役使。
  ④处国有制:建国立邦要制定一系列严谨的法律章程。
  《春秋繁露·阳尊阴卑》云:“天之大数⑤毕于十旬⑥。旬⑦天地之间,十而毕举⑧。旬⑨生长之功,十而毕成,十者,天之数所止也。古之圣人因天数之所止以为数,纪十如更始,民世世传之,而不知省⑩其所起。知省其所起,则见天数之所始。见天数之所始,则知贵贱逆顺所在。知贵贱逆顺所在,则知天地之情著⑪,圣人之宝⑫出矣。是故阳气以正月始出,于地生育养长于上,至其功必成矣,而积十月。人亦十月而生,合于天数也。是故十月而成,人亦十月而成,合于天道也。故阳气出于东北,入于西北,发于孟春,毕于孟冬。而物⑬莫不应是阳始出,物亦始出。阳方盛,物亦方盛。阳初衰,物亦初衰。物随阳而出入,数随阳而终始。三王之正,随阳而更起。以此见之,贵阳而贱阴也。故数日者,据昼而不据夜。数岁者,据阳而不据阴,不得达之义。”
  译文
  天数总计有十。遍历天地间,具备十数就算占全了。观察生物的生长规律,逢十就成熟。十数,是天象运行的终极之数。
  古代先贤以天数为准则,达到十数便重新开始,世人代代相传,但却不知其原理所在。倘若知其原理所在,就能发现天数的起始之秘。明白天数的起始之秘,就能明白贵贱顺逆的原因所在。明白贵贱顺逆的原因所在,就能悟透天地的吉凶原委。至此,圣人的功德也就显现出来了。
  正月份阳气始生,万物在大地之上生根发芽,生长周期圆满自然就会成熟,而这个生长周期则要达到十个月。人也一样,十月怀胎才能出生,这一切都符合天数。依方位而言,阳气在东北生发,到西北枯竭;从季节来讲,阳气从初春生发,到初冬枯竭。而世上万物莫不与此相应,阳气生发,草木发芽。阳气旺盛,草木随之旺盛;阳气衰弱,草木也便逐渐枯萎。换句话说,草木跟随阳气生死而决定生死,气数跟随阳气终始而决定终始。
  夏商周三王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,也是禀受阳气才做到了改朝换代,兴旺发达。由此看来,阳气主贵,则阴气主贱。所以世人计算日期,只看白天不看夜晚;计算年岁,只看阳气不看阴气。因为阴气不能贯传全年的所有内容。
  ⑤天之大数:即天数。
  ⑥十旬:一旬十天,这里是重复用语,是指一旬,即十天。
  ⑦旬:遍历,周遍。
  ⑧毕举:齐备。
  ⑨旬:审视,探寻。
  ⑩知省:审察了解。
  ⑪情著:本性的注重点。
  ⑫宝:功德。指圣人所做的贡献。
  ⑬物:万物。这里多指植物。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何谓“天数”?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