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追寻端午节的源起与演变

九野 楊昌達 87℃

  仲夏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、浴兰节、蕤宾节、地腊日等等,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。
  中国传统生活四大节日: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。
  古代传统时飨四大节日:春清明、夏端午、秋中元、冬冬至。

  一.追寻端午节的源起与演变
  西汉戴德所著《大戴礼记》曾收录一篇《夏小正》,书中说:“五月。蓄兰①。〈传曰〉为沐浴也。”有关《夏小正》,就是记载夏代天象和农事的历法文献。意思是到了五月份,采集兰花,用于泡水沐浴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也有记载:“孔子正夏时②,学者多传〈夏小正〉。”说明《夏小正》在2600年前就已经出现,这是最早有关五月农事的记载,但文字极为简奥,并没有指明五月初五。
  ①蓄兰:收集兰花。
  ②正夏时:研究整理夏代历法。
  春秋早期计然所著《文子·上德》曰:“兰芷以芳③,不得见霜;蟾蜍辟兵④,寿在五月之望。”意思是,正因为兰芷香气清正,所以不到霜降便已凋谢;正因为蟾蜍能够厌禳兵伤,所以五月份便遭到大量捕杀。有关五月份采药制药,其它古代医学著作也有记载。
  ③兰芷以芳:正因为兰花和白芷香气纯正。
  ④辟兵:厌禳兵灾。
  ⑤望:每月的十五日,或十六日。
  西汉戴圣所著《小戴礼记·月令》曰:“仲夏之月。是月也,日长至,阴阳争,死生⑥分,君子齐戒⑦,处必掩身⑧,毋躁,止声色,毋或进⑨,薄滋味,毋致和⑩,节嗜欲,定心气,百官静,事毋刑⑪,以定晏阴⑫之所成。”意思是,五月份白天变长,阳气虽盛,但阴气始生,二者强势抗争,这也是阴生阳死的分界点。因此,君子要斋戒身心,即使在家也要穿好衣服,遇事不要急躁,停止宴乐,不近女色,不要沉迷而竭尽体力。饮食要清淡,不要肥腻,要节制嗜欲,平心静气。要让体内各个器官处于安静的状态,如此才不会遭到伤害,以待阴气平稳生成。此书距今约2000年。
  ⑥死生:五行十二生死。这里指阳死阴生。
  ⑦齐戒:斋戒身心。
  ⑧处必掩身:在家必须穿好衣服。处,在家。
  ⑨毋或进:接上句,不要沉迷宴乐而竭尽体力。或,迷惑;进,竭尽。
  ⑩致和:圆满。指色香味俱全。
  ⑪刑:相互不和造成的伤害。
  ⑫晏阴:阴气平静。
  东汉应劭所编《风俗通义·五彩丝》曰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丝系臂,辟兵及鬼(阴祟),令人不病瘟。”这是最早明确提到了五月初五,距今约有1900年。
  西晋周处所编《风土记》曰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⑬,一名粽,造百索系臂,曰长命缕,一名避兵缯,亦名五色丝,亦名朱索。采艾悬于户上,头簪艾虎,饮菖蒲酒及雄黄酒,以辟五毒。”这是最早明确提到了端午节,距今约有1700年。
  ⑬烹鹜角黍:水煮粽子。烹鹜,煮粽子时,锅里的粽子像鸭子浮水一样;角黍,粽子有角,故曰角黍。黍,读shǔ。
  东晋葛洪所编《抱朴子·杂应》:“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,著心前。或丙午日日中时,作燕君龙虎三襄符。岁符岁易之,月符月易之,日符日易之。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,或佩荧惑朱雀之符,或佩南极铄金之符,或戴卻刃之符,祝融之符。或傅玉札散,或浴禁葱汤,或取牡荆以作六阴神将符,符指敌人。或以月蚀时刻,三岁蟾蜍,喉下有八字者⑭,血以书所持之刀剑⑮。或带武威符荧火丸。或交锋刃之际,乘魁履罡⑯,呼四方之长,亦有明效。今世之人,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,往往有之。”这本道家典籍是说五月五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,可以定制符箓,用于战场厮杀刀枪不入。并没有说这一天是端午节。
  ⑭三岁蟾蜍,喉下有八字者:三年以上,而且喉下生有红色“八”字图案的蟾蜍。
  ⑮血以书所持之刀剑:取其血液涂抹在自己所用的刀剑上。
  ⑯乘魁履罡:增强自身能量的一种法术,大致就是沿着北斗七星的排列顺序行走。”
  南北朝时期宋范晔所编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云:“五月五日,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,以难止恶气⑰。”距今约有1600年。
  ⑰以难止恶气:抵御并阻止凶怨之气。难,抵御。
  南北朝期宗懔所编《荆楚岁时记·五日事考》云:“五月五日,四民⑱并蹋百草,又有争⑲百草之戏,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⑳,以禳㉑毒气。是日竞渡,采杂药。以五彩丝系臂,名曰辟兵,令人不病瘟。”距今约有1500年。
  ⑱四民并蹋百草:大人小孩纷纷去郊外,聚在一起嬉戏,踩踏百草。四民,百姓;并,聚集。
  ⑲争:争着采集。
  ⑳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:采集艾草做成人形悬挂在屋门上。
  ㉑禳:禳解,祛除。
  南北朝梁宗懔所编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,四民并蹋百草之戏,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,以菖蒲或缕或屑,以泛酒㉒。”
  ㉒以菖蒲或缕或屑,以泛酒:采集上等菖蒲,切条或切段,经过浸泡或酿制成酒。明代有诗《菖蒲酒》云:“采得灵根(菖蒲根)傍藕塘,只因佳节届端阳。金刀细切传纤手,玉斝(jiǎ酒器)轻浮送异香。”缕,切成线状;屑,切成段状;泛,同汎,浸泡、酿制。
  南北朝时期吴均所编《续齐谐记》:“楚人哀屈原,每至五日,竹筒贮米投水祭之。”这本书距今大约1500年。
  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,五月五日屈原投江殉国。楚人为了纪念屈原,择取屈原的诗句“浴兰汤兮沐芳”之浴兰,将五月初五称作浴兰节,祈愿汨罗江水有如兰汤,英烈虽死犹生。
  屈原生活在2300年前。但在2600年之前的《夏小正》就已经赋予五月初五是一个特殊的日辰:“蓄兰,为沐浴也。”可见,纪念屈原是江南人的情感附会。
  宋朝黄朝英所作《缃素杂记》云:“仲夏端午烹鹜角黍,乃直用午字,与李济翁(唐朝人)录所载不同。以余意测之,五与午字皆通,盖五月建午,或用午字,何害于理。”文意可见,宋朝之前用“午”不多,所以作者才说“乃直用午字”。也就是说,宋朝之后才出现了“端午节”一词。
  宋代高承所撰类书《事物纪原·端阳》曾作深入考证:“五月五日为瑞阳,一云蒲节,一云重午。”宋代也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菖蒲节。
  元代《全元散曲·迎仙客》曰:“结艾人,庆蕤宾㉓,菖蒲酒香开玉樽。”
  元末明初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第十三回:“时逢端午,蕤宾节至,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,庆贺端阳。”故端午节又叫蕤宾节。
  ㉓蕤宾:指五月,又指端午节。蕤,读ruí,茂盛低垂的样子;宾,客也。五月阳气强盛之极,但需躬身接纳阴气,有如“蕤”;五月一阴始生,有如“宾”。《白虎通》云:蕤者,下也;宾者,敬也。言阳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。又云:蕤,继也,宾,导也,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。
  明朝李植所著《泽堂集》云:“五月五日谓之端午。端,始也。午者,五月所建也。古记以五月五日午时,谓之天中节。盖五数居十数之中故也。荆楚俗以屈原五月五日沈江死,故有饭筒投水之祭,然非天中节日所从出也。”故端午节又称天中节。”此书距今大约500年。
 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越绝书·越地传》记载:“夫越性脆而愚,水行而山处,以船为车,以楫为马,往若飘风,去则难从,锐兵任死,越之常性也。”这是说越王勾践操练水兵的情景,而不是五月初五的民俗。至于赛龙舟,自然也是后人附会的。
  古籍曰:“五月初五日(为杨公忌日),不宜问疾名,地腊日。”故端阳节又称地腊日。所谓腊日,道教认为一年有五个腊日”。《要修科仪戒律钞》云:“正月一日名天腊,五月五日名地腊,七月七日名道德腊,十月一日名民岁腊,十二月八日名王侯腊。”腊日是道教祭祀祖先、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。

  二.探秘端午恶月的原由
  战国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云:“蕤宾之月,阳气在上,安壮养侠(元气)。本朝(喻自身)不静,草木早槁(干枯,喻身体憔悴)。”
  西汉刘安《淮南子》云:“午者,忤也。”忤,逆也。
  西汉司马迁《史记》云:“午者,阴阳交,故曰午。”
  宋朝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云:“姤,遇也。决尽则为纯乾,四月之卦。至姤然后一阴可见,而为五月之卦。以其本非所望,而卒然值之,如不期而遇者,故为遇。遇己非正,又一阴而遇五阳,则女德不贞而壮之甚也。取以自配,必害乎阳,故其象占如此。”
  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云:“五月芒种节后,阳气始亏,阴慝将萌。是月也,阴阳争,血气散,夏至先后各十五日,薄滋味,勿多食肥醲(读nóng,高度酒。肥醲指酒肉)。”
  唐代孙思邈曰:“是月,肝脏气休,心正旺,宜减酸增苦,益肝补肾,固密精气,卧早起早,慎发泄。五日尤宜斋戒静养,以顺天时。”
  明代铁蜂居士《保生心鉴》曰:“午火旺,则金衰于时,当独宿,淡滋味,保养生脏。”
  古籍有云:“五月,初五日、初六日、初七日,十五日、十六日、十七日、廿五日、廿六日、廿七日,谓之九毒,戒夫妇容止(避免房事),勿居湿地,以招邪气,勿露卧星月之下。”其中,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,尤为不利。

  端午节,所谓端,初也、正也;所谓午,通五。五行有五,故通五。
  五月初五,是进入五月份的第一个“五”日,寓意五行占全,但尚未进入望日(第二个五日,即十五日),故端含“初”意。
  五月建午,午为太阳,方位在正南,在头顶,也是阴阳交接的两大枢纽之一,故端含“正”意。
  立足自然现象而言,农历五月份,毒蛇、蜈蚣、蝎子、蜘蛛、壁虎、蟾蜍、蚊子、苍蝇等害虫纷纷活跃起来,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、毒月,是极为不吉的一个月。中医认为,五月阳内包阴,阴阳二气争斗不止,不宜近女色,食肥腻,但适合采集百草,炮制草药。
  五月阳气盛极,逐渐走向衰弱。阴气初生娇嫩,即将走向强旺,在这种季节交替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,人类应该顺应天时,少食油腻,少饮烈酒,少房事,莫急躁,多休息,保持心平气和,使身体自然而然地接受自然,并融入自然。如此,才能抵御三伏天的潮湿闷热。年老人往往在六月份(或腊月份)离世,与此不无关系。
  总而言之,端午节的源起及宜忌皆因五月阳消阴长,害虫繁盛,危害了人体的健康。这种现象早在3000年前周朝,先贤就已经发现并总结,所以《夏小正》才说:“五月蓄兰。”至于纪念楚人屈原、春秋介子推、越王勾践、先秦孟姜女、东晋名将王镇恶、东汉孝女曹娥、唐朝官员崔信明,以及赛龙舟等皆属附会。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追寻端午节的源起与演变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