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《渔樵问答》 二则 论物我

古籍 楊昌達 1272℃

  绪言
  《渔樵问答》是梅花易数的基础理论,尤其本文。梅花易数预测术,其本质乃心易预测法。康节认为,天地人合而为一。我为万物,万物为我,我与万物相通。换成现在的话说,人也是宇宙万物的一分子,人与万物共同在自然界中生存,同样受到寒暑冷暖的影响。我看万物是物,万物看我也是物。因此,以我之心参万物之情,以万物之性参我之心,两者心心相通。一旦心有触动,即可起卦测之。
  所谓梅花易数,源于邵康节的一次占卜。北宋年间,康节闲步,偶观梅花,见二雀争枝坠地,心动而占,断有女子摔伤,后果应验。后人遂将心易定名梅花易数。

  卲子《渔樵问答》 论物我
  一则
 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。渔者叹曰:“熙熙乎万物之多,而未始有杂,吾知游乎天地之閒,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,非子则吾孰与归焉?”
  樵者曰:“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?”
  渔者曰:“无心者,无意之谓也。无意之意,不我物也。不我物,然后能物物。”
  曰:“何谓我,何谓物?”
  曰:“以我徇物,则我亦物也。以物徇我,则物亦我也。我物皆致意,由是则天地亦万物也。
  何天地之有焉?万物亦天地也。何万物之有焉?万物亦我也。何万物之有焉?我亦万物也。
  何我之有焉?何物不我?何我不物?如是则可以宰天地,可以司鬼神,而况于人乎?况于物乎?”
  二则
  渔者谓樵者曰:“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?”
  樵者曰:“未也,愿闻其方。”
  渔者曰:“所以谓之观物者,非以目观之也。非观之以目,而观之以心也。非观之以心,而观之以理也。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焉,莫不有性焉,莫不有命焉。所以谓之理者,穷之而后可知也。所以谓之性者,尽之而后可知也。所以谓之命者,至之而后可知也。此三知者,天下之真知也,虽圣人无以过之也。而过之者,非所以谓之圣人也。
  夫鉴之,所以能为明者,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。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,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。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,又未若圣人能一万物之情也。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,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。所以谓之反观者,不以我观物也。不以我观物者,以物观物之谓也。既能以物观物,又安有我于其閒哉?
  是知我亦人也,人亦我也,我与人皆物也,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,其目无所不观矣。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,其耳无所不听矣。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,其口无所不言矣。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,其心无所不谋矣。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,不亦广乎?天下之听其于闻也,不亦远乎?天下之言其于论也,不亦高乎?天下之谋其于乐也,不亦大乎?夫其见至广,其闻至远,其论至高,其乐至大。
  能为至广、至远、至高、至大之衷,而中无一为焉,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?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,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?过此以往,来之或知也已。”

  译文 一则
  渔家和樵夫在伊水(洛阳伊川附近)岸边散步。渔家感叹道:“天下万物众多,大大小小,杂乱聚集,其来由不得而知。我知道,生于天地之间,观察万物要以意念去认识,这不在你我常规认知的范围之内。”
  樵夫问道:“请问,那如何用意念去认识天地万物呢?”
  渔家答道:“意念,就是心灵超常发挥,就是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层面去认识万物,如此,才能在万物之中找到它们的相通之处。”
  樵夫又问道:“那什么是我?什么是物呢?”
  渔家答道:“以我来探求万物,我就是万物;以万物来探求我,万物也是我。我与万物相通,因此,天地也是万物。什么是天地?万物就是天地。什么是万物?万物就是我。什么是我?我就是万物。
  在这个世界上,什么是我?什么物不是我?我又与什么物不相通?能够达到我与万物相通的境界,便能观天地,察鬼神,何况是人呢?何况是物呢?”
  译文 二则
  渔家向樵夫问道:“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吗?”
  樵夫说:“不知道,愿闻其详。”
  渔家答道:“观察万物,并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。不用眼睛去观察,而是用心灵去感觉。用心灵去感觉,还要结合道理去推求。天下万物,都有道理,都有本性,都有生命。所谓道理,研究就知道。所谓本性,观察就知道。所谓生命,推算就知道。这叫三知,是天下的真知,即使圣人也绕不开。如果绕开,那他也就不是圣人了。
  审辨万物,之所以能变成一个睿智的人,那是因为他能把万物隐藏的特性揭示出来。虽然审辨万物能把万物隐藏的特性揭示出来,但不如水流万变能够汇集为一个形体(水性万变,汇而为一)。虽然水流万变能够汇集为一个形体,又不如圣人睿智能以统察万物的本性(总结万物,归纳为一)
  圣人之所以能统察万物的本性,那是因为圣人睿智,能够反观其物。所谓反观其物,就是自己不站在自己的认识层面上看待万物,而是站在万物的层面上认识万物。既然站在万物的层面上认识万物,我又怎么会受到主观意识所影响呢?
  换句话说,我也是人,人也是我,我与人人都是物。如此,才能凭借所有人的眼睛为我的眼睛,无所不见(察发现);凭借所有人的耳朵为我耳朵,无所不闻(听传闻);凭借所有人的嘴巴为我的嘴巴,无所不言(听高论);凭借所有人的心灵为我的心灵,无所不谋(学谋略)。于是,观天下之事,不也就更广了吗?听天下之事,不也就更远了吗?论天下之事,不也就更高了吗?谋天下之事,不也就更深了吗?如此则见解更广,听闻更远,立论更高,谋划更深。
  观察能力能达到更广、更远、更高、更深的境界,可以说,世事无一不明,无一不晓,这不就成了所谓的神仙和圣人吗?不只是某一个人能成为神仙圣人,而是千秋万代的天下人都能成为神仙圣人。从此以后,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一定是圣人。”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《渔樵问答》 二则 论物我

喜欢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