卲子《渔樵问答》 一则 论利害
渔者谓樵者曰:“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,人之所谓疏莫如路人也。利害在心,则父子过路人远矣。父子之道天性也,利害犹或夺之,况非天性者乎。夫利害之移人,如是之深也,可不慎乎?路人之相逢,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,无利害在前故也。
有利害在前,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。路人之能相交以义,又何况父子之亲乎。夫义者,让之本也。利者,争之端也。让则有仁,争则有害,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。尧舜亦人也,桀纣亦人也,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。
仁因义而起,害因利而生。利不以义,则臣弑其君者有焉,子弑其父者有焉。岂若路人之相逢,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!”
译文
渔家对樵夫说:“亲情莫过于父子,疏远莫过于路人。如果心中只求利害,父子依然像路人一样疏远。然而,父子本是直系亲人,因为利害却能把亲情夺走,更何况路人呢?利害竟然能严重改变一个人,这怎能不小心呢?!路人只是擦肩而过,所以并不会产生相害之心,当然也不产生利害关系。
当两者产生了利害关系之后,路人与父子又当如何抉择呢?路人尚能以义交往,更何况父子关系呢?!所谓义,是谦让之本,而利却是争夺之端。谦让则有仁义,争夺则必有伤害。一义一害,两者天差地别。尧舜也是人,桀纣也是人,虽然同样都是人,但有的人仁义,有的人却心生损害之意。
仁慈源于义气,损害源于利益。追求利益不讲仁义,大臣就有可能杀君,儿子就有可能弑父。这一切,怎么能像路人相逢,在路口看一眼就拉着袖子结为朋友呢?”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《渔樵问答》 一则 论利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