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夏至三庚数头伏,立秋头庚末伏起。”意思是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(也叫头伏)。过了立秋,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。
所谓三伏,都知道一伏10天,总计30天。事实上,大多数年份的中伏,都是20天,总计三伏是40天。
例如,2020年6月21日夏至,干支是“乙未”。
6月26日“庚子”,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;
7月6 日“庚戌”,是夏至后第二个庚日;
7月16日“庚申”,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。此日便是入伏之始,称作初伏,或头伏。共10天。
7月26日“庚午”,中伏,10天;
8月5 日“庚辰”,仍属中伏,也是10天;8月7 日,立秋。
8月15日“庚寅”,末伏,共10天。
2020年三伏天查询表:
初伏:公历7月16日(五月廿六)——7月25日(六月初五),共10天。
中伏:公历年7月26日(六月初六)——8月14日(六月廿五),共20天。
末伏:公历年8月15日(六月廿六)——8月24日(七月初六),共10天。
三伏是30天,还是40天,是根据二十四节气,以及干支纪日来确定的。
夏至到立秋,间隔天数总计48天。48天之内,出现了四个庚日,中伏为10天,出现5个庚日,中伏为20天。因此,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。也就是说,夏至到第一个庚日的天数,决定了中伏的天数。夏至日到第一个庚日最少不少于0天(夏至当天即庚日),最多不超过10天。凡属0至7天范围内,中伏一定是20天;凡属8至10天范围内,中伏一定是10天。
为什么以“庚”日为枢纽呢?常言道:逢庚必变。十天干中,庚位于第七位。
例如,2020年6月21日夏至(乙未),26日是第一个庚日,总计6天,所以,今年中伏20天。
又如,2025年6月21日夏至(辛酉),30日是第一个庚日,总计10天,所以,今年中伏10天。
换句话说:夏至日逢到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”日,中伏一定是20天;夏至日逢到“辛、壬、癸”日,中伏一定是10天;夏至日逢到“庚”日,不确定。
未来10年,中伏天数
2030年6月21日夏至(丁亥),24日庚寅,中伏20天
2029年6月21日夏至(壬午),29日庚寅,中伏10天
2028年6月21日夏至(丁丑),24日庚辰,中伏20天
2027年6月21日夏至(辛未),30日庚辰,中伏10天
2026年6月21日夏至(丙寅),25日庚午,中伏20天
2025年6月21日夏至(辛酉),30日庚午,中伏10天
2024年6月21日夏至(丙辰),25日庚申,中伏20天
2023年6月21日夏至(庚戌),21日庚申,中伏20天
2022年6月21日夏至(乙巳),26日庚戌,中伏20天
2021年6月21日夏至(庚子),21日庚戌,中伏20天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2020年中伏20天,是如何推算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