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轫于周代的”五品”礼制体系,以”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”为人伦纲领,构建一套以伦理关系为基石的宗法社会体系,为华夏文明的价值观念奠定了一系列制度原型。其中“父子有亲、长幼有序”的伦理秩序成为后世家族的继承制度,即正妻所生长子享有继承宗庙祭祀权,等等。即使到了今天,我们依然能发现宗法继承制的影子。一个人即将寿终之时,长子能守护在床前送终,称作“得继”。继,是继承的意思。得继是双关语,一方面表示老人的事业和香火得到了延续,另一方面说明子孙继承了老人的事业。这正是宗法继承制的活态遗存。
《礼记》:“在其国为世子(诸侯嫡长子),则可以世(世袭);国入为大夫,则不可以世爵,盖以德而使之,待(凭借)其功而爵之,非子孙所得继也。”
译文:若某人在其封国为世子,就可以凭借血缘关系继承爵位;但若某人因才能被选为大夫,其爵位则不可世袭。这是因为大夫基于其本人的才德与实际贡献获得的爵位,所以,子孙后代并不能直接享受继承权。
《拙斋先生文集》:“武王既缵(读zuǎn,继承)太王(古公亶父),王季(季历),文王(姬昌)之绪(基业),为周家八百年之宗。则我孝庙(指朝鲜的孝宗,在位10年,享年40岁)独不得继。”
译文:周武王继承太王、王季、文王三代积累的基业,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宗法体系。而我孝宗却无法像周朝那样,继承伟业并长久统治。
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,“得继”的本义已从宗法继承制泛化到了“得济”。济,是帮助、抚慰的意思。继与济二字同音近义,其内涵无非包含以下三方面:
第一,人老变小。老人弥留之际,儿女守护在床前,老人才有胆量面对死亡,这也是给予老人心灵上的慰藉,让老人安静地离去。这叫得济(老人身心得到了抚慰)。
第二,老人弥留之际,儿女守护在床前,老人才有机会倾诉心中难以放下的未竟之事。比如分置财产,承担债务,赡养年长,抚养年幼。这叫得继(家族基业得到了赓续)。
第三,预示传承血脉,延续香火。这也叫得继(家族香火得到了延续)。
常听算命先生说,临终哪个儿子能得继,几个儿子能送终,这些信息从八字中能算出来吗?其理论依据又是什么?请看下文《文化传承中的得继现象及其背后的五行原理》。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临终“得继”与“得济”习俗同周代宗法继承制的渊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