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何谓“劫数”?

九野 楊昌達 74℃

  何谓“劫数”?
  所谓劫数,人类不可或知的,大自然提前部署的存在周期和次数。有天地,然后有人。人只能顺应天地而艰难生存,所以,存在周期无论是吉是凶,皆曰劫。但多用于劫难。

  1.中性词。国运、命运,以及万物本该存在的周期
  《癸辛杂识》载:“(1290年浙西大雨四十日,一片汪洋)净慈灵隐皆停堂①,客僧数百,皆渡江还浙东。内四僧偶别门,徒至中途,忘携雨具,还取之。至江干②,则渡舟解维③矣,方怅然自失。(谁承想)舟至中流,亦为风浪所覆。四僧幸而得免,岂非所谓劫数者耶?”
  ①停堂:停止堂食。
  ②江干:岸边。
  ③解维:解开绳索,意开船。
  《满洲秘档》:“朕念将军乃明智之人,今尔不知天时,是愚昧也。明运将终,劫数未完,故无处不肆杀。”

  2.劫难,逆运,波折,险阻
  《斯未信斋杂录》载:“(清乾隆年间)顾开泰,如皋人,向游幕凤署①,不及于难,孑身外窜。事平至署,言凤山事甚详。乱将作前数日,夜闻鬼斗声,俗云阴兵造反,此劫数之不可逃欤!”
  ①向游幕凤署:早前离开家乡在凤山衙署做幕僚。
  《东山国语·楚语》载:“(1647年,武英殿大学士何腾蛟征战长沙)夫为忠臣,妻为节妇,死亦何恨?族属无干,妇女既入网罗,便是劫数。所不忍言者,王陵之母②,千古伤心;赵苞之报③,寸衷难尽耳!”
  ②王陵之母:王陵乃汉初大臣,以功封安国侯,官至右丞相。楚汉之争时,项羽为使王陵归附而劫持其母,王母为使儿子免受威胁而自刎。
  ③赵苞之报:赵苞乃东汉官吏,今河北故城县人。任辽西太守时,谴人迎母及妻子,途经柳城,为鲜卑所杀。鲜卑破后,赵苞葬母事毕,呕血而死。
  《全宋文·明佛论》云:“发轸④常人之心,首路得辙,纵可多历劫数,终必径集⑤玄极⑥,若是之奇也。”
  ④发轸:启发,开导。
  ⑤径集:历经。径,经过;集,接触,获得。
  ⑥玄极:奥妙。
  《明季北略》载:“(崇祯年间)官打死四五十人,而乡间打死、烧死者无算。此等异变,亦一时之劫数也。”
  《东林列传·沈云祚》载:“(1644年)五月,贼陷重庆纵火烧,劫数百里,烟燄不绝城中。”
  《晋庵集》:“追思如昨日事,而已经一劫数矣。”

  3.劫难的周期和次数
  《台湾外记》载:“而太平伊始,实赖姚①、施②二人之功。观此,可见沿海遭劫数十年者,莫非天也,人复何憾焉!”
  ①姚:姚启圣(1621年-1696年),明末清初政治家、军事家,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。
  ②施:施琅(1624年-1683年),清朝水师名将,1683年收复台湾。
  《崇相集选录》:“臣闻劫数将至,民生外心。昔日东南之乱,天地一大劫也。”
  《台阳诗话》:“阖门骨肉杯羹底,千里江山锦绣中。明代兴亡归劫数,史家成败论英雄。”
  《赋石鼓》云:“造化功成难可测,不论劫数莫穷年③。”
  ③穷年:毕生,终生。

  4.生命周期。即寿限、寿命
  《列朝诗集·彭幼朔》:“余尝问翁何故数更姓名,曰:此古人逃劫法也。阴府勾摄,用无常鬼。鬼智力短,不能出五百里外。劫数将到,变姓名遁五百里外,鬼无从摄我,又过一劫矣。”

  5.天地自然生成的灾荒、洪涝、蝗虫、地震等灾难
  《世宗本纪》载:“(1554年)水灾兵荒,劫数已定。匪天灾人,实人自招。”
  《东瀛纪事》:论曰:“(1864年)弄妻①与侯②、蔡③二妪,皆戾气④所感,应劫数以祸生灵,为王法所必诛者也。”
  ①匪首陈弄的妻子陈氏,宁战死不投降。
  ②匪首严办的妻子侯氏,宁战死不投降。
  ③匪首廖谈的妾蔡迈娘,宁战死不投降。
  ④戾气:凶暴之气。

  6.道教术语。天地的存在周期,以及天地众神的职责
  《霍童山》云:“太极光阴忙劫数,九天瑞气接蓬莱。”
  《双槐岁钞》载:“天地之数有五劫。东方起自子,曰龙汉,为始劫。南方起自寅,曰赤明,为成劫。中央起自卯,曰上皇,北方起自午,曰开皇,俱为住劫。西方起自酉终於戌,曰延康,为坏劫。”
  《释老志》载:“斋祠①跪拜,各成法道。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,一切诸神,咸所统摄②,又称劫数,颇类佛经。其延康、龙汉、赤明、开皇之属,皆其名也。及其劫终③,称天地俱坏。”
  ①斋祠:斋戒祭祀
  ②咸所统摄:全被统治。
  ③劫终:天地毁灭,意指人类脱离了苦难。
  《隋书·经籍志》道经者,云有元始天尊,生于太元之先,禀自然之气,冲虚凝远,莫知其极。所说天地沦坏,劫数终尽,大略与佛经同。而天尊之体,则常存不灭。每至天地初开,或在玉京之上,或在穷桑之野,授以秘道,谓之开劫度人④。
  ④开劫度人:教人生存。度,引导俗人脱离灾难。

  7.佛教术语。劫难,苦修,困阻,及其时间周期。
  《六度篇》云:“从明入闇无复出期,劫数既遥痛伤难忍。”
  《御录宗镜大纲》云:“起六根,故见六尘。见六尘,故有时分。若了无明根本一念妄心,则知从心所生三界,毕竟无有且时因境立,境尚本空,时自无体,何须更论劫数多少?”
  《经律异相》云:“求于无为度世之要,设不精勤当更历劫数之苦。”
  《经律异相》云:“一国之内皆是上士,无凡庸人,欲为汝说菩萨之德,劫数已尽,其德有馀。”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何谓“劫数”?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