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节选
原文
帝曰:“四时之序,逆从之变异①也,然脾脉独何主?”
岐伯曰:“脾脉者,土也。孤脏,以灌四傍②者也。”
帝曰:“然而脾善恶,可得见之乎?”
岐伯曰:“善者不可得见,恶者可见。”
帝曰:“恶者何如可见?”
岐伯曰:“其来如水之流者,此谓太过,病在外。如鸟之喙者,此谓不及,病在中。”
帝曰:“夫子言脾为孤脏,中央以灌四傍,其太过与不及,其病皆何如?”
岐伯曰:“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,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,名曰重强。”
帝矍然而起,再拜而稽首曰:“善。吾得脉之大要,天下至数。”
①变异:指五脏的生克转换。
②以灌四傍:张景岳说:“脾属土,土为万物之本,故运行水谷,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。”
灌,浇灌,比喻培养、滋养。四傍,指肝心肺肾四脏。
五色脉变①,揆度奇恒②,道在于一,神转不回,回则不转,乃失其机。至数③之要,迫近以微④。著之玉版⑤,藏之藏府,每旦读之,名曰玉机。
①五色脉变:观察面色,切摸脉搏。
②揆度奇恒:审察反常与正常。
③至数:极为精深的道理。
④迫近以微:非常接近但不明显。
⑤玉版:比喻珍贵的典籍。
五脏受气于其所生①,传之于其所胜②,气舍于其所生③,死于其所不胜④。病之且死,必先传行,至其所不胜,病乃死。此言气之逆行也,故死。肝受气于心,传之于脾,气舍于肾,至肺而死;心受气于脾,传之于肺,气舍于肝,至肾而死;脾受气于肺,传之于肾,气舍于心,至肝而死;肺受气于肾,传之于肝,气舍于脾,至心而死;肾受气于肝,传之于心,气舍于肺,至脾而死。此皆逆死也,一日一夜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
黄帝曰:五脏相通,移皆有次。五脏有病,则各传其所胜,不治。法三月,若六月,若三日,若六日。传五脏而当死,是顺传其所胜之次。故曰:别于阳者,知病从来;别于阴者,知死生之期。言知至其所困而死。1
①受气于其所生:脏器的能量传给我生的脏器。比如肝木生心火。
受气于:把能量传给(某脏器)。受,同“授”,传授,传给。
其所生,它所生助的(某脏器)。
②传之于其所胜:脏器的能量传于它所克的脏器。比如肝木克脾土。
其所胜:它所克制的(某脏器)。
③气舍于其所生:脏器能量存储在生我的脏器中。比如肾水生肝木。
舍:住所,这里指积储源动力的脏器。
④死于其所不胜:脏器死于被克的脏器。比如肝部有病,最后死于肺金的克制。
其所不胜:它所不能克制的(某脏器),即被克。比如肝木遇到肺金,金克木。
⑤法三月,若六月,若三日,若六日:可以参考的规律是三个月,或六个月,或三天,或六天。
三月,一个季度三个月,春季三月属肝脏、夏季三月属心脏、秋季三月属肺脏、冬季三月属肾脏、四季月属脾脏。
六月,前半年属阳,热性,属肝脏、心脏、脾脏;后半年属阴,寒性,属肺脏、肾脏。
三日,此与天干有关。比如,肝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,金来克肝木。换成天干,即甲木生丙火、丙火生戊土,戊土生庚金,金反来克肝木。戊土到庚金,正好三日;甲木到庚金,正好六日。
译文
黄帝问道:“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,有逆有从,其变化各异,但独未论及脾脉,究竟脾脉主何时令?”
岐伯说:“脾脉属土,位居中央为孤脏。孤脉能以培养其它四脏。”
黄帝道:“然而,脾脉正常与否,如何得见?”
岐伯说:“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,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。”
黄帝道:“有病的脾脉怎样?”
岐伯说:“其来如水流,这叫太过,主病在外;其来坚锐,如鸟之喙,这叫不及,主病在中。”
黄帝道:“先生说脾为孤脏,位居中央属土,能以培养其它四脏。但孤脏的太过与不及,各能发生什么病变?”
岐伯说:“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,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,名叫重强。”
黄帝惊谔,肃然起立,再次稽首致意,说:“您说的太好了!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,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。”
无论是五色脉变,还是揆度奇恒,其原理都是一致的,神妙的功用运转不息,倘若停滞不转,那也就失去其生机了。重要的道理,往往迹象隐晦不现。把这些理论写在玉版上,藏于枢要内府,每天早上诵读,称之为《玉机》。”
五脏之中,各脏器的能量源自生我之脏,能量传给所克之脏,病气停留在生我之脏,死于它所被克之脏。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,必先传于它所被克之脏,于是,病者就会死亡。这是病气的逆传,所以会死亡。
肝脏(木)衰弱源于心脏盗气(火盗木气),脾脏又盗心脏之气,于是,肾脏承受巨大压力。最后,传到肺脏,肝脏被克而死。
心脏(火)衰弱源于脾脏盗气(土盗火气),肺脏又盗脾脏之气,于是,肝脏承受巨大压力。最后,传到肾脏,心脏被克而死。
脾脏(土)衰弱源于肺脏盗气(金盗土气),肾脏又盗肺脏之气,于是,心脏承受巨大压力。最后,传到肝脏,脾脏被克而死。
肺脏(金)衰弱源于肾脏盗气(水盗金气),肝脏又盗肾脏之气,于是,脾脏承受巨大压力。最后,传到心脏,肺脏被克而死。
肾脏(水)衰弱源于肝脏盗气(木盗水气),心脏又盗肝脏之气,于是,肺脏承受巨大压力。最后,传到脾脏,肾脏被克而死。
凡此都是病气之逆传,所以死。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,分属五脏,就可以推测死亡的早晚时间。亥子是属肾、寅卯属肝、巳午属心、申酉属肺、辰戌丑未属脾。
黄帝道:五脏是相通的,病气转移有一定的次序。假如五脏有病,则各传其所胜。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,那么三个月或六个月,或三天,或六天,传遍五脏就可能死亡。
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。所以说:能辨别外证的,就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;能辨别内证的,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。也就是说,某脏器因竭力不胜而死。
清代张志聪解释说:“五脏相通,有顺传之次序。如逆传其所胜者,盖因其病而逆之也。然逆传所胜之死,有时而有月有日也,如见肝之病,中工(普通医生)不晓传脾而不治,则脾传之肾,肾传之心,心传之肺,法三月而传之所胜之次,则死矣。假如心病而欲传之肺,时值秋三月,而金旺不受邪。法当六月而传之所胜之次,则死矣。所谓法三月,若六月也,如传于值死之月。假如肝病传脾,而戊日受之,真脏之脉见,则当庚日而死。己日受之,则当辛日而死,此法当三日而死也。如甲乙日受之,真脏脉见,亦当死于庚辛,此法当六日而死,所谓若三日若六日也。五脏相传而当死者,是顺传所胜之次,如甲乙肝木受病,顺传至庚辛而死;丙丁心火受病,顺传至壬癸而死;戊己脾土受病,复传至甲乙而死,故曰顺传所胜之次而死也。此五脏逆传,而知死之月死之日死之时也。”
肝脏真脏脉出现,到庚日辛日即死;心脏真脏脉出现,到壬日癸日即死;脾脏真脏脉出现,到甲日乙日即死;肺脏真脏脉出现,到丙日丁日即死;肾脏真脏脉出现,到戊日己日即死。这就是真脏脉出现主死。
《大六壬类集》载《人身类神》如下:
甲胆乙肝丙小肠,丁心戊胃己脾乡。庚是大肠辛主肺,壬癸膀胱癸肾藏。子肾膀胱耳腰液,丑脾腹兮与两足。寅胆风门筋脉发,卯肝血筋手背目。辰皮肤肩暨背项,巳焦小肠面齿股。午心目神气与舌,未胃腹口唇齿户。申为大肠筋骨间,酉肺口鼻声血路。戌乃命门膝胁胸,亥膀头髓二便呼。
《太素脉秘诀》载《天干脏腑所属》
甲胆乙肝丙小肠,丁心戊胃己脾乡。庚属大肠辛属肺,壬属膀胱癸肾藏。三焦亦向壬中寄,包络同居癸肾堂。
《太素脉秘诀》载《地支脏腑所属》
子胆、丑肝、寅肺、卯大肠、辰胃、巳脾、午心、未小肠、申膀胱、酉肾、戌命、亥三焦。
一则:藩某栋
公历:1973年9月9日2时
乾造:癸丑 辛酉 戊申 癸丑
大运:
庚申1 己未11 戊午21 丁巳31 丙辰41 乙卯51 甲寅61
八字缺火。
日主衰弱至极,但尚未达到从弱的级别。
命局趋势在西方,火的死墓之地。
去年壬寅,脱运,心衰严重,住院治疗。壬寅年底,新冠肆虐,再次加重。虚龄61岁,交运。虚龄62,岁运并临。
二则:谌某齐
公历:1972年4月7日8时左右
乾造:壬子 甲辰 戊辰 丙辰
大运:
乙巳10 丙午20 丁未30 戊申40 己酉50 庚戌60
八字全阳,日主过旺,五行偏枯,三辰相连。
日主过旺,但尚未达到从旺的级别。
八字火气弱,湿土强盛,血糖高。
命局总趋势为湿土。
辛丑年,交己酉大运,偶觉呼吸短促;壬寅秋,突然晕倒,紧急送往医院治疗,发现心衰异常,并伴有脑梗。虚龄53,甲辰年,四辰相连。2025年腊月二十四下午四点半,心脏衰竭,突然停止呼吸。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湿气重,火气衰,有可能引发心率衰竭